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照夜白

行善之人,福虽未到然祸已远离;作恶之人,祸虽未临然福已远去......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西安美术学院。。。QQ451512153 衣乃遮体,适身何必狐裘 食为果腹,无需玉盘珍馐。 纵化大浪中 不喜亦不惧 应去终须去 何复独多虑

对联平仄格律和对仗(一)  

2010-04-17 20:31:44|  分类: 我的学习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一讲         对联的平仄格律和对仗

前言

对联是一种区于诗,词,曲,赋,小说,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文体,缘于汉语的对偶修辞,其基本特点是分为上下两联,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字句相等,词性相当,结构相称,节奏相应,平仄相谐,上下联内容相关,称为对联六要素。

(一)上下联字数相等:很好理解,不多阐述了。

(二)词性相当:即在上下两联中,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实词对实词,虚词对虚词,等等。

(三)结构相称:即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,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,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,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,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。

(四)节奏相应:所谓节奏,是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断句。节奏相应,即指上下联的节奏相同,相应。

(五)平仄相谐:即指上下联中,平声对仄声,仄声对平声,具体要求将在后面章节单独讲。

(六)内容相关:即上下联所表述的内容或表达的意思要相关联,如同螺丝和螺帽,要相互吻合。

一,先结合第四点“节奏相应”和第五点“平仄相谐”,来讲讲对联的平仄和格律。

      首先简要说明下,格律的产生,并不是偶然,有的人可能以为从唐朝写格律诗开始,人们突然开始讲究格律,弄些平平仄仄来约束文学创作,其实不然,早在诗经产生之时,就有一定音律,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,已经初步具备了押韵的形式。在后来的赋的形成过程中,格律则又进一步发展,到后来的律赋,都是讲求声韵的和谐美的,《诗经》与赋,都是用于吟诵的,故而对平上去入的声调就有一定讲究,所以说格律这个东西,不是律诗独有的,也不是对联独有的,而是中国汉字语言的一种独有的特征,估计其它任何国家的语言都做不到这一点。

再来具体说说对联的格律。

(一),断句:

      前面说了,上下联平声对仄声,仄声对平声,但是,因为有节奏的存在,所以,并不是上下所有的字,都是平对仄,或者仄对平,得取决于停顿点,即节奏点,也叫音步。大多数情况下,都是每两个字一个节奏,也就是说每两个字断下句,如同律诗中的对仗句一样,比如:

      莫放/春秋/佳日/过;

      最难/风雨/故人/来。

这个联的断句形式为2/2/2/1,其中,第二,四,六的位置上的字是断句点,也就是节奏点,音步,所以上下必须平对仄,仄对平,而第一,三,五位置上的字则可以不管平仄,也就是逢偶数位置上的字,都必须严格平对仄。这就是曾经网络上盛行的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的说法。

    这种断句形式与格律诗相近,但不等同于联律跟诗律一样,只能说律诗中的对仗句对对联的发展与形成起了很大作用,但二者不能混淆。而且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在律诗中也不是绝对的硬道理,所以更不能生搬硬套在对联中了。

其次,在对联中,句子的断句形式不是单一的,而是富于变化的,比如:

      天地间/诗书/最贵;

      家庭内/和睦/为先。

这个句子的断句形式为3/2/2,所以第三,第五字成为节奏点,必须严格平仄相对。再比如:

    有鹤/松皆直,

    无花/地宜香。

所以对联的格律,更重要是取决于节奏形式。

(二),节奏点的平仄交替

一个句子中,每个节奏点上的字,需平仄交替,比如前面的例子:

      莫放/春秋/佳日/过;

      最难/风雨/故人/来。

放,秋,日,都是节奏点,这三个字分别是仄,平,仄,是平仄交替。在对联创作中,通常时候都采用节奏点上平仄交替,但也有个别地方,因特殊词汇,或者特殊句式,而不必要交替的,比如:

      养/天地/正气;

      法/古今/完人。

这里的天地/正气,古今/完人,就没有交替,但因为“养”字和“法”字,统领后面所有内容,所以也可看成是

      养/天地正气;

      法/古今完人。

这里涉及到领字的问题,将在后面的课上讲到领字。

再比如:

     佛言/不可说/不可说;

      子曰/如之何/如之何。

总之,在对联创作中,句子的断句起很大作用,对句子的平仄和谐起关键作用,有时调整下断句,可使句子的形式更加灵活,在长联创作中,句子的断句更为灵活多变。

二,再结合第二点“词性相当”,和第三点“结构相称”说说对联的对仗。

(一),词性相当:

要求上下联名对名,动对动,实对实,虚对虚,等等,创作者首先要弄清一个字的词性,这个靠作者自己平时的认识和积累,就不举例了,这里主要说一下词类活用,如果一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,那么这个形容词就已经变成动词,其他活用形式也一样,这里列举一下词类活用的种类:

⑴名词活用为动词

“衣锦还乡”——“衣”,解释为“穿”

“左右欲刃相如”(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——“刃”,意为“用...杀”

⑵名词作形容词:

“病树前头万木春”——春

⑶形容词作名词

“齐鲁青未了”——青

“绿肥红瘦”——绿,指绿叶,红,指红花

⑷形容词作动词

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——“绿”,意为“使江南岸绿”

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”——“小”,意为“认为...小”

⑸动词作形容词

“落花满地金”——落

“自在飞花轻似梦”——飞

⑹动词,形容词,用作副词

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——“大”字本是形容词,在这里修饰动词“庇”,相当于副词的作用

词类活用不必死记硬背,在平常的读书中便可通过语感而感知。

(二)结构相称

结构包括词组的结构和句型的结构。

⑴词组的结构主要有主谓,偏正,并列,动宾,动补,介词结构等等。

主谓词组有:地震,花开,头晕,往事如烟(往事+如烟)等。

偏正词组有:秋风,古道,战马,等

并列词组有:沧桑,寂寞,纵横,鬼斧神工(鬼斧与神工并列)

动宾词组有:登山,看书,等

动补词组有:掏空,用尽,推开,落下,等

介词结构有:在路上,于情理中,等

这个靠大家自己平时去识别和积累。

⑵句型的成分主要有主语,谓语,宾语,定语,状语,补语。比如:

天意    怜    幽草,    人间   重    晚晴。

↓     ↓     ↓        ↓    ↓     ↓

主语   谓语   宾语,    主语  谓语   宾语

上下联句型结构相同,都是主谓宾,且各成分的字数相等,各成分的词组结构也相同,这就是完全的工对。再比如:

    诗堪入画方称妙;

    官到能贫乃是清。

句子的前面4个字统一看做是主语。

不过,汉语语言的句型结构也是富于变化的,有时在不伤大雅的情况下,结构偶尔不相应也是允许的,这里就不举例了,在对联创作中慢慢去体会。

最后再说一下对联创作的用音的选择,目前诗词对联中,古今音都是可用的,但在一副对联作品中不能混用。今音是依照中华新韵,即现在的普通话,就不多讲了。古音大都是参照的平水韵。前面讲了,格律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,古人为了声调音韵的和谐,而在文学创作中讲究格律,具体就是指古四声,即平上去入。南宋山西平水人刘渊所编的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》,把隋唐时期流行通用的206韵合并为107韵,接着金人王文郁编得《平水新刊韵略》一书,俗称平水韵,将平上去入共分为106韵。该书影响很大,一直沿用至今。学会用古音,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古人的作品,另外也可以给自己练字提供更广阔的空间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38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